古代抛光铜镜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种,一种是日常维护保养,另一种是制镜甫成时对镜面进行开光处理。
对于日常维护保养,古人会使用磨镜药(也称为玄锡)来处理铜镜。磨镜药是由锡汞合金制成的粉末,使用时将其置于铜镜镜面上,然后用羊毛毡使磨镜药与镜面摩擦,不需要加热,就可以使锡渗入镜面并与镜面合金化,形成一层锡含量高达60%以上的富锡层。这层富锡层非常薄,只有纳米级,而且白亮可鉴。富锡层的表面还会氧化生成二氧化锡薄膜,这可以延缓镜面的锈蚀。如果镜面不受到磨损,可以保持千年不锈,这在收藏界和古董界被称之为“水银沁”。
对于制镜甫成时的开光处理,新铸造的铜镜表面凹凸不平,无法直接用来照面。因此,需要使用磨镜药将镜面处理至清晰可鉴的程度。据史料记载,这个过程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存在,例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中就有提到:“明镜之始下型,矇然未见形容;及其粉以玄锡,摩以白旃,鬓眉微毫可得而察。”大意是说,刚从模子里铸造出来的铜镜表面很昏暗模糊,照不出身影容貌;需要使用玄锡涂抹,再用毛毡用力擦拭之后,人的头发眉毛细微之处都能在镜中清晰呈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