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**调查阶段**:
- 审计准备和初步了解,包括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、信息系统环境、内控体系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,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。
2. **数据采集**:
- 收集所需审计的相关电子数据,这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数据、业务数据、交易记录、数据库备份等,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合规性。
3. **数据清理、转换、验证**:
- 清理原始数据,去除无效、重复或错误的数据。
- 将不同格式或来源的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,便于后续分析。
- 对数据的完整性、准确性、一致性进行验证,保证数据质量。
4. **建立审计中间表**:
- 创建临时表或中间表,将经过清洗、转换后的数据整合在一起,以便进一步分析和比对。
5. **把握总体,选择重点**:
- 分析总体数据特征,识别异常情况和潜在问题区域,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对象。
6. **建模分析**:
- 使用统计模型、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,发现规律、趋势和潜在的舞弊行为。
7. **疑点延伸、落实、取证**:
- 针对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可疑点,进行详细核查和跟踪,收集相关证据,形成审计线索,并对疑点进行落实和证实。
- 这一步骤涉及现场审计、询问相关人员、查阅文档、函证等方式来获取支持审计结论的充足且适当的证据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文献或审计机构在描述“七步流程法”时可能会有所差异,但上述步骤反映了数据审计过程的核心环节。在实际操作中,这些步骤可能会相互交织,同时也会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