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上三府下三府分别是
时间:2025-04-13 15:34:52
答案

上八府、下三府的说法,起于明代。

明清两代,浙江省十一个府,分别为杭州湖州嘉兴、严州(今部分属杭州)、绍兴、宁波台州温州、处州(丽水)、金华、衢州。浙江民间习惯,大致以钱塘江(有例外,如严州府之桐庐、寿昌、分水等)为界,分为上八府、下三府。

下三府即杭嘉湖,其余为上八府。上八府在南,下三府在北。这种以北为下、以南为上的分法,与中国传统的主流方位观念正好相反,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。

先说上北下南。

上北下南,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观念,一直沿用至今。在古代的礼制上,清代学者金鹗《求古录礼说》总结道:“凡位以北为上,南为下。”

具体来说,比如周代的学校,辟雍在中,东为东序,西为瞽宗,南为成均,北为上庠。上庠的“上”,就是指北面。再如秦代行郡县,首都之北为上郡(今延安一带)。

《汉书-地理志》中,名字相同的县,为了区别,常以上下代表南北,如常山郡在北,巨鹿郡在南,这两个郡都有一个“曲阳县”,常山郡的曲阳就叫“上曲阳”,巨鹿郡的曲阳就叫“下曲阳”,这就是典型的上北下南观念在地理上的体现。

又如上蔡,本为蔡国的首都,蔡平侯南迁新都,名“新蔡”,原来的老首都,就叫了“上蔡”,因其在新蔡之北故也。又如汉代长安城,一共十二个城门,北出东面第一门叫杜门,与它对应的南出东面第一门本名覆昂门,俗称“下杜门”,就表示它在杜门之南(此不取应邵说)。

上北下面的例子,太多,不赘述。

非常奇怪的是,在古代的南方,却有一些与“上北下南”相反的现象,浙江人说的下三府、上八府,是一个典型例子;老底子杭州城分上城、下城,亦然,上城在南,下城在北。上南下北的观念,还不仅仅这两个例子,楼主闲来翻书,觉得这种观念的来源,其实非常古老。这里举几个例子:

一、《史记-夏本纪》正义:三江者,在苏州东南三十里,名三江口。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,名曰松江,古笠凙江。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,名曰上江,亦曰东江。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,名曰下江,亦曰娄江。很明显,这段记载中的上江在南,下江在北。

二、《新唐书-地理志》写浙江余杭县,有两个湖,相距很近,西北那个叫下湖,东南那个叫上湖。大体而言,也是南上北下。

三、宋代乐史《太平寰宇记》写浙江长兴县,县有箬溪,并引顾野王《舆地志》说:夹溪悉生箭箬,南岸曰上箬,北岸曰下箬。也是南上北下。

四、中华书局朱兆虎兄录示,《资治通鉴》晋元帝永昌元年(322):陶侃得卓(甘卓)信,即遣参军高宝帅兵 北下。按,高宝从广州往武昌进军,而曰“北下”,如果用传统主流观念,就应该写作“北上”了。

综上来看,以北为下、南为上的观念,来源很早,而且多集中在南方。因此,明清两代,浙江人说的“下三府”、“上八府”,杭州人说的上城、下城,可谓渊源有自,并非凿空而来的,这可算浙江人独特的上下观念了!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回合百科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