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联的演变历经千年,起源于桃符,后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对联,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望。随着历史发展,春联内容逐渐丰富,形式更加多样,成为春节重要文化习俗。
早在秦汉以前,我国民间每逢过年,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。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,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“神荼”和“郁垒”的名字,用以驱鬼压邪。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。到了五代,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。
据历史记载,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宋代以后,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,所以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诗中写的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。一直到了明代,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,出现我们现今所见到的春联。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,春联传入越南、朝鲜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国。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春联的风俗。